


隨著光伏產業與城市建設、日常生活的融合,“光伏 +” 模式逐漸普及,不少人好奇:光伏支架能否與廣告牌、遮陽棚等設施結合使用?答案是肯定的,但這種 “跨界” 結合并非簡單拼接,需滿足嚴格的安全與效率要求,既不能影響光伏發電,也不能忽視設施安全,背后藏著對資源高效利用的深層考量。
結合使用可行:前提是滿足兩大核心要求
光伏支架與廣告牌、遮陽棚的結合,本質是 “空間共用、功能互補”,但必須建立在兩大核心要求之上,缺一不可。
第一是承重安全達標。光伏支架原本僅需承載組件重量,若加入廣告牌、遮陽棚,需重新計算整體承重 —— 不僅要包含支架、組件、新增設施的重量,還需預留 1.3 倍以上的承重余量,應對風雨、積雪等外部荷載。比如,加裝廣告牌時,需根據廣告牌的尺寸、材質(如鐵皮、亞克力)計算重量,選用更強度的支架材質(如加厚鋼材、強度鋁合金),同時加固支架基礎(如增加混凝土配重、加深螺旋樁深度),避免支架因承重過載變形、坍塌。
第二是發電效率不受影響。新增設施不能遮擋光伏組件 —— 廣告牌需安裝在組件側面或下方,且與組件保持足夠距離(通常≥1.5 米),避免陰影覆蓋組件表面;遮陽棚的棚頂若與組件共用支撐結構,需確保棚頂材質不反光、不擋光,同時預留通風間隙,防止組件因散熱不良導致溫度升高,降低發電效率。此外,結合后的整體布局需符合光伏組件的安裝角度要求,不能為適配其他設施隨意改變支架角度,否則會直接影響太陽輻射接收量。
不滿足要求的風險:安全與效率雙受損
若忽視上述要求隨意結合,會引發雙重問題。從安全角度看,承重計算不足可能導致支架結構失穩,比如廣告牌過重使支架傾斜,極端天氣下甚至可能墜落,威脅行人安全;從效率角度看,遮擋會導致組件發電效率下降,嚴重時單塊組件發電量可減少 30% 以上,長期下來會影響光伏系統的投資回報。
更易被忽視的是維護隱患 —— 若結合后設施間距過近,會壓縮光伏支架的維護空間,導致運維人員無法正常檢查組件、緊固螺栓,長期積累會引發支架松動、組件故障等問題,反而增加后期維護成本。因此,“結合使用” 的前提是 “安全與效率兼顧”,不能為了 “跨界” 而犧牲核心功能。
社會價值:讓空間 “一物兩用”,助力資源高效利用
這種結合模式的背后,是對土地、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,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。在城市中,屋頂、停車場、道路兩側等空間有限,光伏支架與廣告牌結合后,可在道路旁、建筑屋頂實現 “發電 + 廣告宣傳” 雙重功能,無需額外占用土地;與遮陽棚結合時,停車場遮陽棚、公交站臺遮陽棚可同步實現 “遮陽 + 發電”,既提升市民使用體驗,又為周邊設施(如路燈、充電樁)提供清潔電力,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。
從長遠來看,這種 “光伏 + 設施” 的結合,是推動 “分布式光伏” 融入城市肌理的重要方式,讓光伏不再局限于專門電站,而是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,助力實現 “雙碳” 目標,這也是其能引發公眾關注的核心原因。
關鍵提醒:專業設計是 “跨界” 成功的核心
想要實現光伏支架與其他設施的安全結合,專業設計是關鍵。建議選擇具備光伏系統與結構工程雙重資質的機構,從前期勘測(如場地承重、光照條件)、方案設計(如承重計算、布局規劃),到后期安裝、驗收,全程遵循《光伏電站施工規范》(GB 50797)與《建筑結構荷載規范》(GB 50009),確保每一步都符合標準。安裝完成后,還需定期檢查支架連接點是否松動、新增設施是否移位,及時處理潛在隱患。
光伏支架與廣告牌、遮陽棚的結合,是技術創新與資源利用的結合,既拓展了光伏的應用場景,也讓傳統設施具備了綠色屬性。隨著 “光伏 +” 模式的不斷探索,未來是否會有更多設施(如公交站牌、停車收費亭)加入這種 “跨界” 行列?這需要技術與標準的同步跟進,讓綠色能源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