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在光伏電站建設中,光伏支架的接地常被忽視,不少人認為 “只要支架固定好就行”。但實際上,接地是保障光伏系統安全運行的關鍵環節,不僅有明確的行業規范要求,不規范接地或不接地還會埋下觸電、設備損壞等嚴重隱患,關乎電站運維人員安全與財產安全。
光伏支架接地:有強制規范,這些要求必須滿足
根據國家《光伏電站施工規范》(GB 50797),光伏支架接地屬于強制要求,關鍵標準主要有三項。
首先是接地連接方式,支架需通過專門接地線(通常為銅芯接地線,截面積不小于 25mm2)與電站接地網可靠連接,接地線需采用螺栓緊固或焊接方式固定,確保接觸良好,不能僅靠支架自身與地面接觸實現接地。
其次是接地電阻值,常規地區要求接地電阻≤4Ω,若電站位于高土壤電阻率地區(如山區、沙漠),可放寬至≤10Ω,但需通過增加接地極數量、鋪設降阻劑等方式優化,確保電阻值符合標準。
然后是接地范圍,所有光伏支架組件(包括支架立柱、橫梁、組件邊框)都需形成 “整體接地網”,不能僅對部分支架接地,避免出現 “局部未接地” 的安全盲區。
安裝完成后,還需用接地電阻測試儀現場檢測,檢測合格并記錄數據后,電站才能投入使用,這是保障后續安全運行的重要前提。
不接地或接地不規范:兩大風險不容忽視
若光伏支架不接地,或接地不符合規范,會引發兩類嚴重問題,對人員和設備造成雙重威脅。
第一是雷擊損壞風險。雷雨天氣時,光伏支架暴露在戶外,易成為雷電擊中的目標。若未接地,雷電無法通過接地網導入大地,會直接擊穿光伏組件、逆變器等設備,導致組件玻璃破碎、逆變器燒毀,嚴重時甚至引發電站火災,造成數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的設備損失。即使未直接遭雷擊,雷電產生的感應過電壓也會通過支架傳導至設備,破壞電路元件,縮短設備使用壽命。
第二是人員觸電風險。光伏系統運行時,組件邊框、支架可能因線路絕緣破損出現漏電現象。規范接地后,漏電電流會通過接地線導入大地,觸發漏電保護器跳閘,切斷電源;若未接地,漏電電流無法釋放,支架會長期帶電,運維人員日常巡檢、維護時,一旦接觸支架,就可能發生觸電事故,危及生命安全。
此外,不規范接地(如接地線松動、接地電阻超標)還會導致保護功能失效,看似有接地措施,實則無法起到防護作用,形成 “隱形隱患”,風險更難察覺。
接地維護:定期檢查,避免 “后期失效”
光伏支架接地并非 “一勞永逸”,長期使用后可能因環境影響出現接地失效。比如,接地線受風吹日曬老化斷裂、接地極被腐蝕導致電阻升高、螺栓松動造成接觸不良等。
因此,電站需將接地檢查納入日常維護:每月檢查接地線是否完好、連接點是否松動;每季度用接地電阻測試儀復測電阻值,若發現電阻超標,及時采取更換接地線、添加降阻劑等措施;雨季、雷電多發季節前,需增加檢查頻次,確保接地系統始終處于正常工作狀態。
光伏支架接地雖不直接影響發電效率,卻是電站安全運行的 “生命線”。隨著光伏產業的普及,無論是戶用小型電站,還是大型地面電站,都應重視接地規范,從安裝到維護全程嚴格遵循標準,避免因 “小疏忽” 引發大事故。
未來,隨著光伏技術的升級,接地系統是否會融入更智能的監測功能(如實時監測接地電阻、自動報警)?這或許能進一步降低接地隱患,為光伏電站安全再加一道 “防護鎖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