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在“雙碳”目標指引下,我國地面光伏電站建設持續提速。而作為電站的“骨骼”,光伏支架的選型設計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直接關系到電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與經濟性。行業專業人士指出,科學選型必須將地理與氣候因素視為關鍵決策依據,這一理念正成為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
地理環境是基礎考量因素
地形地貌直接影響支架的基礎形式與抗災害設計。平坦地區可采用常規固定支架與混凝土基礎,有效控制成本;而山地、丘陵等復雜地形,則需根據坡度、朝向靈活調整支架傾角與陣列布局,并常選用螺旋地樁等適應性更強的基礎方案,以很大限度減少土方開挖,保護生態環境。此外,地塊的土壤承載力、地下水位及腐蝕性(如鹽堿地)也直接決定了基礎深度、材質防腐等級及抗沉降設計。
氣候條件是安全運行的關鍵挑戰
極端氣候對支架系統構成嚴峻考驗。在西北、東北等多雪區域,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抗壓強度與特殊結構設計(如增大傾角利于滑雪),以規避積雪壓垮風險。沿海、高原等強風地區,則需重點計算風壓,采用低傾角或防風傾角設計,并強化地基與連接件,保障系統在臺風等惡劣天氣下的穩固。此外,干旱風沙大的地區需關注支架的耐磨蝕性,而高濕度、高鹽霧區域則要求支架材質(如采用鍍鋅鎂鋁或更高規格熱浸鍍鋅)與表面處理工藝具備更強的抗腐蝕能力。
推動光伏支架選型的科學化與標準化,已成為提升電站本質安全、降低運維成本、保障投資收益的重要路徑。未來,隨著智能跟蹤支架等新技術應用日益成熟,與地理氣候環境的深度適配將進一步釋放光伏發電潛力。
